在建筑工地发现“杂草商机",年销售4000万!

扫帚每家都有吧,基本上每天都得用上,小小的扫帚,其实很不起眼。但是有人就凭着这一个带着整一个村的人走上了致富的路。

 建筑工地打工发现“杂草商机

30年前汪令霞,跟村里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夫妻俩出外打工。丈夫没有什么经验,所以选择了在建筑工地干活,因为这里只要有力气就有钱赚。而汪令霞在酒店打工,每天都会在工地和酒店之间来往。

她慢慢注意到,建筑工地上和一些酒店里用的一种扫帚,既坚韧耐用还不像老家高粱扫把那样怕水掉籽。仔细观察之后她发现,“这不就是我们屋前屋后田间地头长的杂草吗?原来叫铁扫帚啊。”

自己家里就有这种草,大家还当做杂草呢?竟然能够做成扫帚,如果自己做这一个,不是有天然的材料?这是一个大商机呀。

汪令霞把这一个告诉自己的丈夫,还按照自己的想法算了一笔账:以每年10户30人平均消费1把扫帚的使用频率计算,老家郧西县城一百公里的半径统计常住人口5000万人,远的还有十堰市、武汉,甚至隔夹河而望的陕西,总需求量在2000万把以上。

哪怕一把扫帚赚几角钱,那都藏着巨大财富啊!

开始了创业之旅

1999年,汪令霞和丈夫果断回到郧西,收来一屋的铁扫帚原材料开始了创业之旅。“他主外,我主内。”汪令霞和丈夫分工明确,丈夫胡朝柱在外跑销路,汪令霞就在家里扎扫帚。

创业的初期就只有夫妇两人,汪令霞在家里绑扫帚。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所以每天都是争分夺秒的,扎堆在杂草当中。

因为铁扫帚梗条枯硬,没有工具,汪令霞只能沿用最传统的方法,全靠腰部的力量勒紧一根根扫帚条,再逐一打结绑好。扫帚讲质量,汪令霞丝毫不敢马虎,一天只能绑几十把。每天忙完,她的手掌被勒得一片通红,腰部酸疼不已,但是因为这是自己的事业,所以一直坚持。

而她的丈夫胡朝柱则一根扁担走遍郧西县城大街小巷。碰到一家杂货店就去谈试销,学校、环卫城管、建筑工地……只要能想到的机构,都成了重点攻克对象。

每天挑着几十把扫帚到处推销,因为自己也是初次做生意,很多都是在摸索的阶段。一天走了很多地方,刚开始只能卖出10几把。

其实这一个数量赚的钱还不够挑费,但是他们夫妻俩一直在坚持。半年之后,这个销量有了改观,能卖到50多,基本妻子每天做的数量,当天就能卖完。一年之后,一天卖出100多把。丈夫用了一年时间,将半个郧西基本归入了自己的生意范围。

当然随着销量的增加,问题也来了:靠着汪令霞一个人生产,根本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当下要解决的就是要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结合自己扎扫帚的经验,汪令霞和丈夫从工具上下功夫,利用杠杆原理,自制了扎扫帚铁器,改善扎扫帚手艺,速度大幅提升,人也更轻松省力。

2001年,他们的产品从郧西走向十堰市区。2006年,在县城开办扫帚加工厂;2007年,他们掉转车头回到观音镇办厂;2009年,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立。

让弱势群体也有一份工作

因为这一个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多,成立合作社就是直接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这个扫帚原料的种植当中。合作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种原料卖给厂里,一种是把土地流转出去,赚取租金。

选择第二种的还可以直接到厂里上班,就是去制造扫帚,赚取工资。以前种植作物,一年收入就只有千来块,但是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让别人种植扫帚原料,光是土地收入就有1500元,在加上自己在汪令霞厂里上班,一年收入翻了几番。

而村里有很多残疾人员,汪令霞让这些到自己的厂里工作。这些人都是靠着低保过活的,这些人中有些是补鞋,补衣服的,因为现在这种需求越来越少,所以很多都是处于即将失业的状态。

汪令霞在自己的创业取得成就的时候,开始关注这些人。汪令霞对这些人管吃管住,教他们制作扫帚,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不仅仅如此,很多退休失业的都成为了厂里的劳动力。有些年龄大的,身体好的也愿意来厂里上班,因为厂里有很多同龄人,做多得多,还有同龄人聊聊天。

现在汪令霞的扫帚销到全国十多个省市,也打造出“胡扫匠”等自有品牌。汪令霞又开启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已经不仅仅是扫帚,风铃、景观摆件、等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实用性的产品也上线了。

从最初的只有夫妻俩,到现在基本村里剩余劳动力都是厂里的员工,从一开始只是在村里卖,到现在已经远销国外。一开始的销售额只有百来块,现在销售额已达4000万元。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53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